兒童便秘案例分享-1

4歲小妹妹,長期便秘已2年多,服用益生菌無明顯改善,每週只解便1-2次,都是羊大便一顆一顆的,每次解便都需用力很久,甚至因便硬而造成肛門出血,常因疼痛而哭鬧。此外,妹妹平常胃口不好,很不喜歡吃正餐。

——

一般來說,兒童便秘好發於下列三個時期:

  1. 開始吃副食品後(4個月-2歲):因飲食產生變化,母乳和配方奶的比例逐漸減少,孩子腸胃的蠕動適應度或是纖維、水分攝取量的影響,都有可能造成便祕的狀況。
  2. 戒尿布如廁訓練時期:可能因為不喜歡、不習慣坐馬桶導致對解便恐懼而出現排便障礙。
  3. 青春期:因課業壓力或排便習慣不佳所導至的便秘。

就中醫的觀點而言,除了飲食變化(飲食習慣)與情緒壓力的影響外,大部分的兒童便秘與腸胃火氣的相關度極大。

小兒為純陽之體,指的就是小孩子陽氣旺盛,而過多的陽氣就容易形成火氣,因此孩子的便秘多為熱秘。

短期的便秘,大部分的兒童只需要調整飲食與排便習慣就可以改善。但大多數會到門診求助的,很常見是長期慢性的習慣性便祕了。就如同上述案例的小妹妹,因為長期便秘,宿便囤積,長久下來不但害怕解便,也出現了脹氣、食慾不佳的症狀,如此惡性循環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害無益。

—–

看診第一週,開立的藥物主要作用為輕微軟便(主要)+調整腸胃蠕動(次要)。孩子因為慢性便秘,會出現直腸壓力感應不靈敏以及腸道收縮排便的力道不足等現象,所以第一步必須先清除體內宿便。

看診第二週,因為藥物的關係,妹妹整個禮拜解便都不會疼痛,也沒有出血,每天都很順暢,因此在心情上對解便的恐懼大大減少。這週開始會以恢復腸胃正常蠕動的藥物為主,另外要檢視飲食習慣(是否均衡、飲水量是否足夠);排便習慣(固定時間解便、解便時不能玩玩具看繪本)。

看診第四週,解便狀況良好,也慢慢可以固定在晚餐後解便。此外,這週的飲食狀況進步很多。以前都要阿嬤逼著餵食,現在會喊餓主動想要吃飯。


排便與飲食狀況改善後,就可以開始慢慢將中藥減量並進入停藥階段了。後續主要還是衛教生活與飲食習慣,有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就容易養成好的排便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