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又稱作夜間遺尿,是很常見困擾爸媽與孩子的問題之一。
現代醫學大多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第五版DSM-V來進行診斷:
- 刻意或不自主地反覆解尿在衣物或床上。
- 發生的頻率需達每週至少2次並且持續超過3個月,或是頻率已達到足以影響孩子的心理壓力、或日常生活與學習、甚至是社交活動。
- 發生的年齡至少要超過5歲之後(生理或心智發展上)。
- 發生原因並非特定藥物副作用,也非多尿症或是意識喪失時等生理狀況所導致的尿失禁。
尿床的問題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改善,但在10歲以上仍有3%左右、15歲以上仍有1%左右的孩子會有尿床的現象。
其中又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指的是孩子從來沒有成功戒過晚上的尿布;次發性指的是無出現尿床現象持續六個月後又再度發生尿床情況(每週至少兩次)。
中醫臨床上一般會將孩子的尿床現象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
大腦覺醒中樞異常:
此類尿床現象較容易發生在深睡期,因在夜晚睡眠過於深沉,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此與孩子的中樞神經發展尚未成熟相關,腦部的發育時程因人而異,大約可觀察到五歲,五歲後還有尿床現象可請醫師進行評估。中醫用藥方面會以增加腦部循環、補氣血通腦絡的治療為主要方向。
-
夜間多尿症:
現代醫學認為是因為抗利尿激素不足,無法在夜間減少尿液製造而出現夜間尿床的現象;較常出現在氣虛體質的孩子。陽氣虛則水分代謝能力較差,會於夜間睡眠時不自主排出尿液,治療以調補陽氣為主。
-
膀胱過動症:
個性較焦慮、緊張的孩子較容易出現肝鬱型尿床,此類患者在西醫或許會診斷為“膀胱過動症”, 是因膀胱過於敏感而頻繁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等現象,治療會以疏理肝氣為主。也常見於次發性尿床,像是戒完尿布後卻在經歷某些環境或生活變動後又再次出現尿床現象。需注意是否因為搬家、環境變動、在學校被欺負/霸凌…..所引起的症狀。
-
膀胱容量不足:
孩子的膀胱容量因人而異,但此外需特別注意的是長期習慣性便祕會導致腸道的宿便壓迫膀胱,造成膀胱容量變小;脹大的腸子也容易刺激膀胱肌肉收縮而解尿。因此長期便秘的孩子首先需幫助腸胃恢復正常蠕動,清理腸內宿便。
若是擔心孩子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異常,如解剖構造異常、腎臟病、糖尿病、尿崩症等原因,也可先去兒童泌尿科做相關檢查,趣韌無其他問題再以中藥調理。若尿床症狀不嚴重,也可視體質以三伏貼/三九貼或是丹田灸等外治法來治療,症狀輕微者約莫1-2個療程可戒掉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