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揮之不去的夢靨。
今天來談談自汗/手汗/腳汗。
自汗,就是身體出汗太多,太容易出汗,就算不是在運動時或天氣很熱的狀態下也是如此。書上多以氣虛而論,就是氣太弱,動一下就散掉了,就以出汗這個症狀來表現。
但在現在的環境下(冷氣/飲食等影響) ,幾乎沒有單純氣虛的人,就算氣很虛也還是有“表氣鬱”的影響。表氣鬱就是皮膚體表的血液循環特別差, 表氣鬱讓人容易流汗,這是中醫說的”風證”。
風就是氣正常的路走不通只好四處亂竄的意思。
許多症狀,例如咳嗽、頻尿等都可以用這個概念去理解,更年期的盜汗也有一部分是這樣的影響。而有些人除了平日很容易流汗之外,睡覺前或剛睡醒時也會特別多汗,如果是準備入睡的時候出汗 ,那是氣收進去時不順;若是起床的時候出汗 ,那是氣上升外出時不順。基本上還是氣鬱生風的概念,只是用藥上會有些許不同。
那手腳汗如何解釋呢?
手腳汗就是表氣鬱得更厲害,一般出汗的部位汗出不來,身體只好找其他部位來代償出汗,大部分是手掌,也有時候會是腋下;腳汗則是在此前提下,濕氣又比較重的情況才會出現。身體多汗和手腳汗可以並存,不過兩者都有的人相對少見一點。
這些多汗的問題非常惱人,去做身體檢查又查不出特別的問題,這種功能性的症狀用中醫藥來調整最適合不過了。然而除了吃藥之外,還需要飲食配合,忌生冷、加工食品,勿亂補;感冒時請用中藥好好治療,務必讓感冒好完全,才不會讓身體循環越來越差而使這些”風”的症狀愈發嚴重,治療的時間才不會拖太長。
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
現行西醫手汗症的治療選擇有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早期的時候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目標是阻斷交感神經的功能,但術後會有代償性出汗的問題,變成胸口以下/後背/屁股/大小腿/腳底過度出汗,而且身體耐熱能力會下降,現在雖然外科技術愈來愈進步,副作用愈來愈小,但畢竟是侵入性的醫療行為;直接電療手掌也是不少輕症患者會選擇的方式,治療後效果可以維持幾天,其原理是抑制手掌汗腺的功能;藥物治療也是抑制排汗的功能,會有口乾舌燥、嗜睡等副作用,有些患者會覺得,劑量控制好的話,副作用並不太影響生活,但此類藥物不應該長期服用,否則容易影響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的功能。
相較之下,中藥、針灸是較溫和的治療,讓身體機能恢復陰陽平衡的狀態。除服藥外,會搭配現代醫學的知識以針灸加強對上胸椎處的交感神經節的刺激,雖然不會快速見效,但穩扎穩打恢復逐漸失去的身體機能,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大家都說中醫慢,那到底需要治療多久呢?
先舉一個比較快見效的例子:有一位30歲男性,自述有次去日本玩,天氣很冷,從當時就開始出現嚴重腳汗,襪子被浸濕到走路像踩在泥巴裡,到室內有暖氣的地方症狀更是嚴重。就診當時出現症狀約已兩個月,服藥一周後回診表示腳汗狀況已好了約七~八成。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有種說法是治療的時間大概要病程的一半,雖然這說法不準確,但意思到了,就是病程短的較好處理,而病程長者勢必需要較長時間調理,所以有發現問題就趕快來處理,不要拖,不要只想掩蓋、壓抑症狀。
像上述這個案例,出現症狀還不久,可以期待在2個月內見到效果;那如果已經病了20年,是不是要治療10年才會好?
久病者大約抓半年到1年的治療時間,不過實際調理情況千變萬化,生活習慣影響繁多,醫患雙方應建立足夠的信任,互相配合、互相調整。除了要有耐心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中醫治療的療效是階梯式的,累積一段時間,循環狀況改善後,療效就會很快拉上去,千萬不要在初期著急嫌慢而放棄了之後可以預見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