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是漸進式的退化性神經疾患,因為腦部退化,使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缺乏,進而出現肢體僵硬、動作啟動困難、小碎步、容易跌倒、靜止時手部顫抖、撲克臉等症狀;並且到了後期除了肢體運動障礙外,更會出現身心方面的症狀:反應遲鈍、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下降、失智、幻覺、憂鬱症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對患者本身及家屬都影響巨大的疾病,多數患者儘管恐懼擔憂,卻又無可奈何,只能任憑病程進展。
現代醫學主要是藥物治療
多數患者在初期用藥效果都很好,但是數年後會開始覺得藥效越來越差,症狀時好時壞,然後逐漸變差。因為治療用藥是多巴胺的前驅物來補充體內多巴胺,或是協同劑來幫助原有的多巴胺作用增強;雖然有效但是因為沒有實質改善腦部退化/多巴胺分泌減少的狀況,隨著病程進展藥物劑量也不能無上限的增加,所以一般症狀還是會逐漸進展,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想要扭轉頹勢,希望改善腦部功能,就要對腦部施予刺激,所以現在也有深層腦部刺激術以電流刺激,提升退化腦部的功能,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更加延緩病程及減少部分服藥的副作用。
中醫治療
說回中醫的部分,針灸或中藥治療的優勢就是可以改善身體各部的血液循環狀況,血液循環好,身體機能就有可能慢慢恢復,類似上面說的電流刺激。
中醫對帕金森氏症的理解就是“內風”,所謂”風”是指不循常道的氣血,因為原本氣血走的路徑、正常的經絡阻塞不通,因而外溢四散亂竄,造成諸多症狀,因為經絡阻塞所以肢體僵硬不靈活,因為氣血外散成風而有震顫的表現,所以相應的治則就是疏通氣血循環來”熄風”。
一般認為,神經系統就是所謂”氣”運行的道路,帕金森氏症因為缺乏多巴胺而讓神經傳導不良,這和中醫說的“氣鬱”基本上是同一個意思;因為氣鬱,我們使用一些行氣破氣的藥物來治療,也就有幫助神經傳導的作用,這一類幫助身體功能的事情都是中醫的優勢。除了疏通氣血循環以外,我們也借助現代醫學的知識,加強對腦部的刺激;近日也有些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可能是起源於腸道,這不無道理,從中醫的角度看也有類似的連結,患者出現手部震顫的部位,最常在姆指及食指見到,這是中醫大腸經的路徑,所以臨床治療也是最常取用、加強刺激大腸經的穴位。
雖然帕金森氏症不是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但只要堅持治療一段時間,一般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療效。而且如同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療一樣,治療初期都是中西藥併用,中藥針灸的刺激,能讓身體機能慢慢恢復,而隨著身體症狀慢慢改善,應該要逐步減輕西藥的劑量,一直從外在補充多巴胺,只會讓身體自己製造更少,製造功能更加減退。
帕金森氏症的嚴重程度分為五期,或是簡化一點分成前中後三期,中期以前的患者都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恢復;有些太嚴重的患者,因為神經退化太嚴重,即便持續給予刺激也難以恢復,但中藥、針灸的介入,仍可以起到舒緩一定程度的症狀/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藥物副作用的效果。
生活指導建議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患者應該保持運動習慣,運動能刺激氣血流通,一般患者會因為動作不靈活而越來越不想動,這會使狀況更糟糕,運動尤其以刺激手腳末端為最重要,如握拳放鬆交替/以拇指輪流碰觸其餘四指/捏球/腳底按摩等都很好;另外學習太極拳也是很好的選擇,太極拳可以幫助訓練身體放鬆,如此一來氣血較容易送達手腳末端,改善症狀。